年内“1元退市股”将增至11只 面值退市公司数量为何陡增?
2023-05-23 08:08:19 来源: 证券日报

近期,越来越多的退市风险公司锁定“面值退市”。

5月22日,*ST搜特股价跌停,收于0.42元/股,股票收盘价已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,锁定“面值退市”。目前来看,今年已有6只A股股票退市,4只为“面值退市”,占比67%。另外,还有7只已锁定“面值退市”。至此,年内触及和锁定“面值退市”的股票多达11只。

受访专家表示,1元退市新规效果逐渐显现。“面值退市”贯穿全年,促进市场优胜劣汰。对于退市前寻求重整保壳的现象,投资者需要引起高度警惕,防范“忽悠式重整”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年内已有4只“面值退市”

自2020年底1元退市新规实施以来,威力逐渐增强,今年更是远超往年。数据显示,截至2023年5月22日,自*ST宜生成为新规下首只“1元退市股”以来,“1元退市股”增至8只。具体来看,2021年有3只,2022年有1只,2023年有4只。

谈及“面值退市”公司逐年增多现象,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对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,股票发行注册制实施后,“壳”价值不断贬值,“炒壳”“卖壳”行为有所减少。同时,退市新规实施后,证券监管机构严格执法,对“壳公司”精准打击,加强退市监管力度。

截至目前,今年还有7只股票已锁定“面值退市”。*ST宜康、*ST中天、*ST搜特、*ST蓝光等4只股票收盘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,锁定“面值退市”;*ST庞大、*ST宏图、ST美置虽尚未满20个交易日,但即便剩余交易日连续涨停也达不到1元,提前锁定“面值退市”。

以此来看,2023年“1元退市股”至少有11只,远远超过往年。

“从数据上看,1元退市新规的‘市场出清’效果开始显现。”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教授郑彧对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,在制度设计层面上,1元退市新规是一个客观性的标准,并且目前规则的要求是“触及即退”,不存在以前暂停上市的过渡阶段,一旦达到指标就必须退市。

他进一步表示,从市场层面而言,基于全面注册制的实施,随着前端更多上市公司进入,投资者的选择增多,必然会出现“好的企业受追捧,差的企业受冷落”。

需谨防忽悠式重整

记者进一步梳理发现,近七成公司存在反复“摘戴帽”现象。前述11家公司中,7家存在这种现象,表面显示出经营业绩不稳定,背后则往往存在着经营困难、资不抵债、内部治理失控等严重风险。

刘俊海认为,通常来说,触及或锁定面值退市的公司基本面堪忧,往往存在市场风险、法律风险、道德风险等多重风险。

郑彧认为,对于本身财务指标不好或者存在重大违法行为的公司,市场对其股票价格自然会有一个价值判断的调整,不会像以前一样认为是炒作“重组概念股”,这说明我国证券市场越来越成熟,回归市场本质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企业中,也有正在寻求重整自救的。例如,*ST搜特、*ST中天两家企业均申请重整并获得通过,进入预重整阶段,但尚未进入重整程序。

“退市风险公司在退市前启动预重整,目的就是为了保壳、避免退市。”刘俊海认为,如果“平时不烧香”、临时抱佛脚,重整的成功率并不高。如果重整符合诚信原则,各方均有诚意,且有实力注入优质资产,能够把上市公司原有资源利用好,特别是价值链、供应链、产业链等各方面资源整合好,也能够使投资者受益。从实践来看,成功的重整方案往往是公平的、合理的、可行的。

“由于退市力度加大,上市公司重组、重整的项目会逐步增加。”北京海润天睿(深圳)律师事务所主任唐申秋律师对本报记者表示,实践中,有的公司实控人着力解决大股东占用资金等重整障碍,使其符合重整条件、进入重整程序,引进新的投资人和朝阳产业,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。

郑彧提醒道,为避免触发“面值退市”指标而宣布对上市公司预重整,可能短期对股价上扬有一作用,但这些预重整的措施将接受市场检验,忽悠式重整或者忽悠式披露很容易就被市场洞悉,并不具持久性。

关键词:
责任编辑: 梅长苏